澎湃新聞記者 陳月石
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來表現(xiàn)強勢,但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地位卻在下滑。
環(huán)球同業(yè)銀行金融電訊協(xié)會(SWIFT)5月25日發(fā)布的最新報告顯示,4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占比下滑至1.6%,排名降至第七,被瑞士法郎超越。
今年2月,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占比為1.84%,3月跌至1.78%,而在最新的4月數(shù)據(jù)中,這一占比進一步下滑。
在此之前,人民幣曾在2015年8月超越日元,成為僅次于美元、歐元和英鎊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。
事實上,自2011年以來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領域的份額一直穩(wěn)步增長。不過,從2015年8月后,隨著人民幣隨后貶值,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排名開始回落。去年10月,10月人民幣的全球支付額下滑至第六位,占比降至1.67%;而在傳統(tǒng)的貿易金融領域,人民幣的排名也被歐元反超,成為第三活躍貨幣。
不過, 今年以來,人民幣一改去年貶值走勢,跨境資金流動也趨于平衡。
由于5月25日凌晨公布的美聯(lián)儲會議紀要并不像預期般鷹派,美元指數(shù)走低,人民幣匯率則順勢升至三個月新高。
5月25日,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16時30分收盤價報6.8678,較上一交易日漲231個基點至逾三個月新高,盤中最高觸及6.8655。
離岸人民幣表現(xiàn)同樣不俗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盤中一度升值至6.8525,接連突破6.87和6.86兩個整數(shù)關口,創(chuàng)下兩個月新高。
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上漲63個基點,報6.8695,前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.8758,16:30收盤價報6.8909,23:30夜盤收報6.8895。
今年以來,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了0.97%,而代表市場預期的即期匯率升值幅度更大,達到了了1.16%。
中國商務部在5月25日發(fā)布的《關于中美經(jīng)貿關系的研究報告》中稱,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基礎,相信經(jīng)過一個震蕩期后將逐步趨向新的均衡;中國不會搞貨幣競爭性貶值,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將會增強。另外,中國央行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不屬于匯率操縱范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