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價又漲!
9月19日,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,與上月相比,新建商品住宅(不含保障性住房)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個,上漲的城市有64個,持平的城市有2個。
如果看同比價格,也有62個城市出現(xiàn)上漲,廈門漲幅最高,達到44.3%;合肥、上海、南京、深圳漲幅也超過35%。漲幅超過20%的城市更多:北京、天津、杭州、福州、廣州。
人們不禁要問,很多城市已經(jīng)開啟限購措施,為何房價止也止不住的上漲?
一件物品價格上漲,簡單的說,就是無數(shù)買家競爭的結(jié)果,換句話說,就是愿意出錢。正因為有買家競爭超過了賣家競爭,才有物品漲價。
房價的上漲,也是競相購買的購買需求太旺導致的。
簡單的說,高價背后總免不了有錢的影子。而要看在市面上流通的資金,比較權(quán)威的應該看M2。什么是M2?M2指的就是廣義貨幣。
M2=[流通中的現(xiàn)金(MO)+企業(yè)活期存款](M1)+準貨幣(定期存款+居民儲蓄存款+其他存款)。
M1反映著經(jīng)濟中的現(xiàn)實購買力;M2同時反映現(xiàn)實和潛在購買力。但其實上,M2也可以反映事實的購買力,因為從存款中拿出錢來其實并沒有很難。
那么,M2在過去十多年來是一個什么情況?
我們先看下面一組數(shù)據(jù):
換句話說,在市面上流通的錢多了,物價當然要漲。當然,所有物價上漲都是結(jié)構(gòu)性的。也就是說,有一種物品可以多漲,其他的可能少漲。
舉個例子。衣食住行,我們就從食談談吧。從長期看,農(nóng)產(chǎn)品(000061,股吧)增長一直并不算快速,2000年東北大米的價格大約在0.8元-0.9元,2016年如果到菜市場購買大約是2.5-3元左右。那么,以0.8對2.5,漲幅大約是兩倍。
而房地產(chǎn)漲幅要快得多,尤其是北京的房地產(chǎn)。2000年,北京二環(huán)路附近的房價大約在4000-5000元,現(xiàn)在逼近甚至超過10萬元,價格漲幅接近20倍。
如果把大米價格和北京房地產(chǎn)價格一平均,可以看到漲價幅度大體上接近M2的上漲幅度。當然,由于這些年中國的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是增加的,整體物價上漲其實要遠低于M2的幅度。
但是在“貨幣之浪”的沖擊下,完全不漲價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有一位教授說得好:沒有老虎不吃肉,沒有貨幣不購物。
在這種意義上來說,房地產(chǎn)吸收了大量的資金,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其他物品上漲的壓力。